李隆基的沉默让杨国忠感到有些不安,他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白费,也不知道李隆基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。
此时的李隆基的思绪突然飘远,他仿佛穿越了时空,回到了开元二十四年。
那时候的他,正值青春年少,朝气蓬勃,意气风发。
他经常在骊山的猎场上尽情驰骋,驾驭着骏马,风驰电掣;他甚至能够挽弓射箭,一箭射出,同时穿透两只大雕,这惊人的技艺经常让在场的众臣都惊叹不已。
然而,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逝,岁月如潺潺流水般匆匆而过。
如今的李隆基,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身强力壮、意气风发的年轻人。
岁月的沧桑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,他的身体逐渐变得虚弱,手指关节也因长期握笔而肿胀发麻,连奏折上那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都难以看清。
站在一旁的杨国忠,眼见李隆基的状况,心中暗自焦急,但他并未停下自己的陈述,反而不遗余力地继续大声说道:“此外,安禄山的叛军军纪散漫,毫无纪律可言。”
“他们的士兵们肆意妄为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”
“叛军为了筹集粮草,他们所到之处,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,都遭受了他们的残暴掠夺,导致官民怨声载道。”
杨国忠说到这里,突然看见李隆基的眉头紧紧皱起,脸上流露同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怒和忧虑。
而且,李隆基看了一眼杨国忠,神色莫名的淡淡说道:“该死的胡猪,朕一定要将他碎尸万段,他带领叛军竟然如此残暴不仁,给朕的百姓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。”
李隆基说到这里的时候,貌似是想起那些被叛军蹂躏的村庄和城镇,心中的怒火愈发燃烧起来。
杨国忠见状,连忙接着说道:“圣人,微臣得到消息,在被叛军暂时攻占的河北、河东和中原诸郡内,有不少义愤填膺的义军心同圣人和朝廷,纷纷揭竿而起。”
“他们对叛军的暴行深恶痛绝,决心与叛军抗争到底。这些义军虽然人数不多,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。”
李隆基微微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。
他知道,这些义军的出现或许能给朝廷带来一线生机,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。
杨国忠接着说道:“所以,微臣斗胆猜测,叛军虽然已经打到了洛阳,但他们的后方其实已经摇摇欲坠。”
“百姓们对他们的愤恨之情日益加深,而各地的义军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,这些都将使叛军陷入极为艰难的境地。”
李隆基听后,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你的意思是说,我们可以趁此机会,派人与义军联络,从叛军的后方发起攻击,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?”
杨国忠连忙点头应道:“正是如此啊,圣人!河北、河东诸郡,乃至范阳的百姓们,他们的心都是向着圣人您的啊。”
“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个绝佳的时机,给叛军以沉重的打击,他们必定会狼狈不堪地带领叛军逃回范阳的老巢。”
李隆基沉思片刻后,看着杨国忠缓缓开口问道:“依你之见,我们应当如何行动呢?或者说该派谁去叛军后方才能办好此事?”
就在这时,一直沉默不语的高力士突然插话道:“圣人,此事裴徽在离开长安之前已经做了安排。最近叛军后方出现的义军,都是裴徽安排的不良人在后方暗中组织的。”
李隆基闻言,眼睛一亮,脸上露出惊喜之色。他连忙追问:“哦?竟有此事?裴徽此子是真的一心替朕着想啊!”
高力士接着说道:“圣人只要派可靠之人前往后方,给负责此事的不良将赵肉下旨,便可让他全力配合圣人的旨意行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