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苗族古歌里的蝴蝶妈妈图案。
"龙安心切换成带着口音的普通话,
"我们想用传统手艺帮助乡亲们增收。
"
领导满意地点头,对随行人员说:
"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传承。
"他转向镜头,
"乡村振兴,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、火起来!
"
闪光灯接连亮起,龙安心看到文旅局工作人员的脸色变了。
6
视察队伍离开后,他们的摊位立刻被游客包围。
"这就是电视上说的苗绣?
"
"刺梨怎么卖?
"
"能合影吗?
"
一个戴渔夫帽的摄影师挤到最前面:
"我是《民族地理》的,能采访你们吗?
"他没等回答就举起相机,对着吴晓梅的手部特写连拍数张。
龙安心趁机把刺梨价格提到两块五一斤,不到十分钟就卖光了。有个穿冲锋衣的大叔甚至预定了二十斤,说要带回北京送人。
"你们应该注册商标。
"摄影师递来名片,
"现在市面上假苗绣太多了。
"
吴晓梅正在教几个女孩简单的绣法,闻言抬起头:
"怎么注册?
"
"先去工商局,然后...
"摄影师的话被一阵骚动打断。
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带着保安走了过来:
"你们哪个村的?有摊位证吗?
"
龙安心掏出早上办的市场临时证,那人扫了一眼,压低声音:
"别在这儿捣乱,要卖货去批发区。
"
"我们没捣乱。
"龙安心直视对方,
"就是正常卖自家产的...
"
"行了行了。
"工作人员不耐烦地挥手,
"赶紧收拾,领导要回去了,别挡道。
"
摄影师想说什么,被同事拉住了。人群渐渐散去,龙安心蹲下身收拾所剩无几的刺梨,发现
"有意收购传统苗绣
"几个字。
7
回程的中巴车上,龙安心数了数今天的收入:刺梨卖了二百四,还有三个临时接的绣花小样订单,收了六十定金。扣除成本,净赚两百出头。
"比预想的好。
"吴晓梅小声说。她正借着车窗外的暮光,绣着答应给摄影师的小样。
龙安心没说话,盯着手机里拍下的文旅局展板照片。放大后能看到角落里的小字:合作热线、招商邮箱...他突然有了主意。
"晓梅,你记得务婆唱的那首《蝴蝶妈妈》全本吗?
"
吴晓梅手指一顿:
"记得七八成吧,怎么了?
"
"我在想,
"龙安心压低声音,
"要是我们把古歌和绣品包装在一起,配上故事...
"
车突然一个急刹,前排背篓里的鸡扑腾起来,羽毛混着尘土在车厢里飞舞。司机骂骂咧咧地下车查看,乘客们纷纷探头张望。龙安心趁机凑近吴晓梅耳边:
"就像今天那个摄影师说的,得让人知道什么是真的。
"
吴晓梅的耳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红,手中的银针在布料上戳出个歪歪扭扭的针脚。
8
回到寨子已是深夜。务婆家的灯还亮着,老人正在火塘边分拣药材。听完他们的讲述,务婆从里屋抱出个樟木箱子。
"我年轻时的嫁妆。
"她掀开箱盖,里面整齐叠放着十几幅绣品,最上面那幅正是完整的蝴蝶妈妈图案,足有桌面大小,色彩艳丽如新。
龙安心倒吸一口气。这样一幅绣品在旅游区恐怕能卖上千元。
"不是让你们卖。
"务婆仿佛看穿他的心思,
"是让你们记住真东西长什么样。
"她粗糙的手指抚过绣片,
"现在的年轻人,绣花不念古歌,绣出来的蝴蝶没灵魂。
"
吴晓梅小心翼翼地捧起绣片,对着灯光细看。龙安心注意到图案边缘有一圈奇怪的符号,像是文字又像是花纹。
"这是什么?
"
"古歌的调子。
"务婆突然哼唱起来,苍老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,
"每个符号代表一个音,我奶奶教的。
"
龙安心心头一震。他突然明白白天的文旅局展位为什么让他不舒服——那些精美的宣传册上,只有图案,没有故事;只有商品,没有灵魂。
"务婆,能教我们完整的古歌吗?
"他听见自己问,
"包括这些符号的意思。
"
老人没回答,只是往火塘里添了块柴。火焰蹿高的瞬间,龙安心看到她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光亮。
9
第二天清晨,龙安心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开门一看,是气喘吁吁的吴小勇。
"快看手机!
"他举着屏幕几乎戳到龙安心脸上。
那是一则本地新闻:《州文旅局调研传统非遗传承》,配图正是昨天他们在市场的摊位。照片上,吴晓梅低头绣花的侧脸被拍得格外清晰,银针和丝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新闻里居然提到了
"凯寨村传统苗绣
"。
"你们出名了!
"吴小勇兴奋地手舞足蹈,
"刚村长来说,明天有电视台要来采访!
"
龙安心盯着照片角落,那里隐约可见文旅局工作人员难看的脸色。他正想说些什么,手机突然响起。是个陌生号码。
"您好,我是州民族工艺品公司的。
"电话那头是个甜美的女声,
"看到新闻对您的绣品很感兴趣,想谈下合作...
"
龙安心走到院子里,晨雾中的刺梨苗已经比前几天高了一截。嫩绿的叶片上挂着露珠,在阳光下像无数颗小小的钻石。他想起昨天回程车上那个模糊的想法,突然有了清晰的轮廓。
"晓梅!
"他朝隔壁喊道,
"带上务婆的绣片,我们去趟县城!
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