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乌十三年(250年)的东吴皇宫,孙权躺在龙榻上,看着最小的儿子孙亮,心里跟明镜似的:这孩子才十岁,上头俩哥哥斗得你死我活,得找个靠谱的托孤大臣。全公主在旁边煽风点火,一会儿夸全尚的女儿乖巧,一会儿说孙亮聪明过人,终于让孙权下定了决心——就立这个小儿子,反正有诸葛恪、滕胤这些老臣撑着,怕啥?
太元二年(252年),孙权咽气前给孙亮铺好路:诸葛恪当太傅,滕胤为卫将军,吕岱任大司马。可他没想到,这班子刚开张就变了味。建兴元年(253年),诸葛恪在东兴之战大败魏军,飘了,带着二十万大军伐魏,结果新城惨败,死了一半人。朝野怨声载道,孙亮还没反应过来,武卫将军孙峻就带着刀冲进殿堂,把诸葛恪砍成了饺子馅。此时的东吴太学里,儒生们正捧着皇象的《急就章》临摹,这位\"吴书圣\"的章草在江东广为流传,连军中将领都以能写一手好字为荣,却不想朝堂血雨腥风,连太学的青铜酒器都沾着权臣的血。
孙峻杀了诸葛恪,自己当上丞相,比前任还横。五凤元年(254年),吴侯孙英想暗杀他,事泄自杀;五凤二年(255年),他带着大军袭寿春,结果文钦投降,留赞战死,回来还杀了劝谏的孙仪。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,只能看着他把孙亮当橡皮图章,直到他突然暴毙,把烂摊子甩给堂弟孙綝。在这权臣混战的岁月里,建业的瓦当工匠们却在创造着独特的艺术,他们将青龙、白虎等四象纹刻在陶瓦上,连孙峻的府第都用这种瓦当,仿佛借此祈求神兽镇住杀戮之气,却终究挡不住权力的血腥。
孙綝更绝,刚掌权就逼死滕胤、吕据,自封大将军,把皇宫禁兵全换成自己人。太平元年(256年),孙亮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权臣,气得牙痒痒,偷偷跟全尚、刘丞商量:\"咱把这小子办了?\"结果消息走漏,孙綝直接带兵入宫,把孙亮废成会稽王,还假惺惺说:\"陛下您年纪小,还是去宫外历练历练吧。\"十六岁的孙亮,就这样杀青了,后来被逼自杀,连个谥号都没混上。此时的东吴乐府里,乐官们正谱着新曲,那首《东兴之战》的战歌还没来得及传唱,就随着孙亮的废黜变成了绝响,丝竹之声混着朝堂的厮杀,成了东吴中期最荒诞的背景音乐。
太平三年(258年)的会稽郡,孙休正对着竹简发呆,突然听说孙亮被废,孙綝派人来迎他当皇帝。这馅饼砸得太突然,他第一反应是躲床底——谁知道是不是陷阱?好在宗正孙楷拍胸脯保证,才敢跟着进京。路过曲阿时,有个老头叩头喊:\"陛下赶紧走,晚了要出事!\"他这才一路狂奔,在永昌亭换上龙袍,心里直犯嘀咕:\"孙綝这货能安好心?\"
永安元年(258年)十月,孙休即位,第一件事就是给孙綝加官进爵,丞相、荆州牧,食邑五县,把这小子哄得团团转。暗地里却跟张布、丁奉密谋:\"腊月祭祀的时候动手!\"十二月戊辰,孙綝刚迈进大殿,就被武士按在地上,砍头前还喊冤:\"我哥孙峻对陛下有功啊!\"孙休冷笑:\"你谋反的时候咋不想想功劳?\"当场夷其三族,顺带把张布提拔为中军督,以为找到了靠谱队友。孙休不知道,此时的建业西市,一个叫康僧会的西域僧人正在翻译佛经,他带来的佛教画像让江东百姓第一次见到了庄严的佛陀,连孙休的皇后朱氏都偷偷供奉起了莲花座,这种来自印度的信仰,正悄悄在东吴的文化土壤里扎根。
孙休想当明君,一上台就下诏:\"咱要偃武修文,先把学校办起来,五经博士安排上!\"又盯着农桑叹气:\"百姓都去跑商了,良田都荒了,得轻徭薄赋啊!\"还亲自带人挖浦里塘,想改善水利。可张布专权比孙綝还狠,他想跟韦曜、盛冲讨论学问,张布生怕这俩直臣揭自己老底,拼命阻挠。孙休气得骂娘:\"我就想读点书,你怕啥?\"可终究还是妥协了——毕竟皇位是张布帮着捡的,得罪不起啊。韦曜正在编纂《吴书》,这位东吴最博古通今的学者,把孙权的轶事、赤壁的烽火都写进书里,却因直言孙皓的残暴,最终死在狱中,他笔下的东吴史,成了后世了解这段历史的唯一信史。
最打脸的是,他当年参与废孙亮,现在自己儿子被孙皓逼死,报应来得太快。永安七年(264年),他带着遗憾驾崩,才三十岁,谥号景皇帝。临终前看着蜀汉已亡、交址叛乱,估计肠子都悔青了:早知道不接这烫手山芋了!此时的东吴瓷器作坊里,工匠们正烧制着青瓷谷仓罐,罐身上堆塑着亭台楼阁、乐伎杂耍,这种\"魂瓶\"是东吴特有的陪葬品,仿佛在向世人展示:哪怕王朝将倾,江东的手艺人们仍在用心描绘着往生的繁华。